地藏经常识网

知定法师地藏经讲义

发布时间:2019-06-29 14:42:47作者:地藏经常识网
知定法师地藏经讲义


本愿,现在先讲愿字,梵语尼底(Pranidhana),译为愿。对于某一事,立志达到目的,满足自己所希求的志趣,名之曰愿。摩诃止观云:「发愿者,誓也。如许人物,若不分券,物则不定;施众生善,若不要心,成恐退悔,加之以誓。又无誓愿,如车无御,不知所趣,愿来持行,将至所在。亦名陀罗尼,持善遮恶。如坯得火,堪可盛物。二乘生尽,故不须愿,菩萨生生化物,须总愿别愿。」实贤禅师云:「常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杂集论亦云:「为欲了知所有三世等所应知事,先于彼彼事,发正愿心,愿我如实了知如是如是;次入增上静虑。从彼起已,所愿成满。」又此愿者,在十度中,即第八之愿波罗蜜。显扬圣教论云:「愿波罗蜜多,谓诸菩萨中,随有其一,为性懈怠,烦恼多故,遂愿正愿而修诸善,令我未来获得自性勇猛正勤,烦恼微薄。由此因故,于余生中,如所发求,咸果其愿。于所修善,得强盛力。」摄论云:「愿波罗蜜多,谓发种种微妙大愿,引摄当来波罗蜜多,殊胜众缘故。」瑜伽亦云:「由此愿故,烦恼微薄,能修精进。是故我说愿波罗密多与精进波罗蜜多,而为助伴。」所言愿者,有总别之分。四宏誓愿,名叫总愿,因为无论什么愿,总离不了四弘誓愿。药师佛的十二大愿,观音之六愿及十二愿,普贤的十大愿,弥陀的四十八愿,释迦的五百愿,以及地藏的本愿,均名别愿。言本愿者,本即根本,即是初始发心所立的根本志愿,乃至成佛,符合满足,与本无异,故名本愿。婆罗门女于觉华定自在王佛前,立弘誓愿:愿我尽未来劫,应有罪苦众生,广设方便,使令解脱。光目女于清净莲华目佛前发誓愿言:若得我母永离三途及斯下贱,乃至女人之身永劫不受者,愿我自今日后对清净莲华目如来像前,却后百千万亿劫中应有世界所有地狱,及三恶道诸罪苦众生,誓愿救拔,令离地狱恶趣,畜生饿鬼等。如是罪报等人,尽成佛竟,我然后方成正觉。这是地藏的本愿。故大方广十轮经云:「地藏菩萨,以不思议功德成熟众生,于过去无量恒河沙诸佛所,久发大悲坚固誓愿皆悉成熟一切众生,庄严势力,犹如雷震。于一食顷而能成熟无量亿等,那由他人,具足善根。」地藏十轮经亦云:「此善男子,具足成就无量无数不可思议殊胜功德,常勤精进利益安乐一切有情,曾于过去无量无数殑伽沙等佛世尊所,为欲成熟利益安乐诸有情故,发起大悲坚固难坏勇猛精进无尽誓愿。由此大悲坚固难坏勇猛精进无尽誓愿增上势力,于一日夜,或一食顷,能度无量百千俱胝那庾多数诸有情类,皆得解脱种种忧苦。及令一切如法所求意愿满足。」

此经名目,按照佛告普广言,共具三名:第一地藏本愿,第二地藏本行,第三地藏本誓力。由愿起行,由行然后才发生本誓力的作用。此愿行力三,表示菩萨誓愿宏深,行力广大,非一般普通菩萨可比。今取本愿者,因愿可发出行而生誓力,故取初而略二三。

经者,三藏之一,梵语素怛罗(Sutra)修多罗等,义译契经,契为契机契理之称,经为历久不变之辞。或翻为线,贯穿等义,即是说如线有贯摄缝缀的功能,佛陀灭度之后,迦叶等五百大阿罗汉聚集于王舍城,将如来的一代时教,依文义之次第,以美妙的文句,书写在贝叶上面,用线缀辑成章,这就叫做契经。大毗婆沙论云:「契经云何?谓诸经中,散说文句。如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等。问:契经有何义?答:此略说有二义。一,结集义,二刊定义。结集义者:谓佛语言,能摄持义,如华缦缕。如结缦者,以缕结华,冠众生首,久无遗散。如是佛教,结集义门,冠有情心,久无忘失。刊定义者,谓佛语言,能裁断义,如匠绳墨。如工巧者,绳墨众材,易了邪正,去曲留直;如是佛教,刊定义门,易了是非,去恶留善。」窥基法师亦云:「经者,为常为法,是摄是贯。常则道轨百王,法乃德模千乘,摄则集斯妙理,贯又御彼庸生,庶令毕离苦津,终登觉岸。」杂阿毗昙心论则谓,言修多罗具五义故:一曰出生,出生诸义故。二曰泉涌,义味无尽故。三曰显示,显示诸义故。四曰绳墨,辨诸邪正故。五曰结缦,贯穿诸法故。

上释经题竟。[page]

次讲译经的人史略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

唐,系李渊于公元六一八年受隋禅而有天下立国之称号,由高祖为始,至昭宣宗为后梁所灭(公元九零六年),凡传二十主,共二百八十八年。

于阗,或名于殿,于填,于遁,溪丹,屈丹等,梵名瞿萨怛那(Kusthana),译为地乳。在佛灭后约二百三十四年顷(纪元前二百五十二年)建国,后王耄无嗣,祀毗沙门天而得子,初儿不饮人乳,地涌乳而育之,因是故名地乳。纪元前八十二年顷,佛教传入此国后即盛行大乘,故东来之经典多经此地而来。西域记云:「……仪形有礼风则有纪。文字宪章,聿遵印度,微改体势,粗有沿革,语异诸国,崇尚佛法,伽蓝百有余所,僧徒五千余人,并多习学大乘法教。王甚骁武,敬重佛法,自云毗沙门天之祚胤也。……自古已来,未能有胜。其王迁都作邑,建国安人。功绩已成,齿耋云暮,未有胤嗣,恐绝宗绪,乃往毗沙门天神所,祈祷请嗣。神像额上,剖出婴孩,捧以回驾,国人称庆。既不饮乳,恐其不寿,寻诣神祠,重请育养。神前之地,忽然隆起,其状如乳,神童饮吮,遂至成立,智勇光前,风教遐被,遂营神祠,宗先祖也。……」于阗历代皆属我国,贞观中置官署于今和阗,以统其国。宋明以还,虽仍为于阗国,但须岁岁朝贡。清初属回,乾隆以后始内属中国,其地在现在的新疆省疏勒县东,克里雅沙西岸。

三藏(Tripitaka)者,一修多罗(Sutra经)。二毗柰耶(Vinaya律)。三阿毗昙(Abhidharma论)。契经者,佛所说的一切妙法,莫不是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的,所以名为契经。律即戒律。世之法律,能治一切犯了法的人应得之罪罚,是治犯了法纪的人。佛制的戒律不但调治众生身不犯法,而且心亦不敢苟犯,是治之于未然。论即议论,佛所说的妙法,义理高深,非泛泛之徒所易明了,诸大菩萨及诸论师,为欲众生能依教行持,谨慎修行起见,特提出其中玄奥之典,加以辩论解释,使之明白易晓,故名之为论。如依大般若经而造大智度论,依金刚经而作金刚仙论等。

沙门(Srmana)者或称桑门,丧门,娑门等,出家者之通称也,译为勤息。勤力勇猛修行戒定慧诸功德,藉以息灭累生累劫难断难舍之贪嗔痴等烦恼,因此而能息诸生死恶趣,到达涅槃胜义彼岸,故名勤息。俱舍论云:「诸无漏道,是沙门性;怀此道者,名曰沙门,以能勤劳息烦恼故。」余处诸译经人,均称法师,而此处独云沙门者,译主自谦故也。实叉难陀深通三藏,晓了五乘,故曰三藏沙门也。

实叉难陀(Siksananda),译为学喜;于阗国人。智度恢宏旷达,风格超绝群伦,不但善解大小乘法,而且兼通异道学术,所以为时人崇尚。则天皇后尊敬三宝,崇重大乘,因为我国华严旧经,处会缺备,远闻于阗国有这种梵本,故而遣使往求,并请译师。法师与经梵本同臻长安,以证圣元年(六九五年)于洛阳大遍空寺翻译。则天亲制序文冠于经首。翻经沙门菩提流志,义净等同宣梵本,后付沙门复礼法藏等,于佛授记寺译成八十卷。圣历二年(六九九年)功毕。之后又在长安清禅寺及洛阳佛授记寺等处,译出大乘入楞伽经,文殊授记经,地藏本愿经等总共二十部,都壹百一十卷。长安四年(七零四),法师以慈母年事已高,思归侍奉,上表辞驾,蒙敕御史霍嗣光送返于阗。迨中宗时有敕诏请,于景龙二年(七零六)再度抵达京师,当时皇帝屈万乘之尊,亲迎于开远门外,倾都缁素,幡幢导引,严饰青象令乘入城,安置于大荐福寺内。未及进行翻译事宜,忽得重病,弥留至(睿宗)景云元年(七一○)十月十二日右胁累足而终,春秋五十有九。十一月十二日诏敕于开远门外古燃灯台举行火葬。薪尽火灭,其舌不灰。十二月二十三日敕使送其骨灰及灵舌归还于阗,起塔供养。后人于荼毗处,造七层塔,时人呼为华严三藏塔也。

按续古今译经图纪,开元释教录,及贞元新定释教目录等,均谓实叉难陀三藏译出华严等经一十九部,共壹百零七卷,内中并无地藏菩萨本愿经,而坊间所流传的地藏经则载明是实叉难陀三藏所译。难陀法师是于公元七一零年入灭的,上列各录均是在法师入灭后出版的,但是法师所译各经均已明载各目录上,为甚么唯地藏经漏载?这是极令人费解的事。或是当时帝王之偏见,或是当时编辑人之错漏,未可知也。今为纠正经目之误,故言实叉难陀实译出经二十部,都一百一十卷。

译者,翻译。佛生印度,所说经法,均为梵文。古代三藏法师,善通梵华,为利益是方众生故,将梵语之印文,翻成华语之中文。翻梵为汉,故名为译。

地藏本愿经,总十三品,或分二卷或分三卷。分二卷的将第一品至第六品叫做卷上,由第七品至第十三品叫做卷下。分三卷的则由第壹品至第四品叫做上卷,由第五品至第八品叫做中卷,由第九品至十三品叫做下卷。文义无差,只是分的卷佚不同罢了。

【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

三、解释经文

忉利天,或叫怛唎耶怛唎奢天(Trayastrmsa-Deva),译为三十三天,为欲界的第二层天,在须弥山的顶上,距离这个世界之上八万由旬高(约三十余万里)的地方。此天天众身长四十里,寿命壹千岁,人间百年为其一日一夜。言三十三天者,在须弥山顶有一座城廓名叫喜见城,或叫善见城,纵广八万由旬,帝释天主居于其中。在善见城的四方有四个峰,各五百由旬,每峰有八天,四方合共三十二天,连中央的喜见城,共三十三天。所谓三十三天,即1、善法堂天,2、山峰天,3、山顶天,4、喜见城天,5、钵私他天,6、俱吒天,7、杂殿天,8、欢喜园天,9、光明天,10、波利耶多天,11、离险岸天,12、谷崖岸天,13、摩尼藏天,14、施行天,15、金殿天,16、鬘形天,17、柔软天,18、杂庄严天,19、如意天,20、微细行天,21、歌音乐天,22、威德轮天,23、日行天,24、阎摩那娑罗天,25、连行天,26、影照天,27、智慧行天,28、众分天,29、曼陀罗天,30、上行天,31、威德颜天,32、威德焰轮光天,33、清净天。大智度论云:「昔摩诃陀国中,有婆罗门,名摩诃,姓憍尸迦,有大福德大智慧,知友三十三人,共修福德,命终皆生须弥山顶第二天上。」天宫(Devapura),即指帝释所居之喜见城,或指善法堂,因为三十三天的天人假若详论如法不如法事,时集于善法堂,今释尊为母摩耶夫人宣殊胜妙法,故相信亦应在善法堂也。

神通者,应机妙用不测,感物自在无碍,故名。缨络经云:「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天然之慧彻照无碍,故名神通。」通有五通六通之别,言五通者:第一神境智证通(Rddhividhi-jnana),能作种种不可思议的变化力,或游涉往来自在无碍,或随心所欲种种神变。第二天眼智证通(Divya-caksus),得色界天眼根,照彻无碍。第三天耳智证通(Divya-srtra),得色界天耳根,听闻无碍。第四他心智证通(Paracitta-jnana),善知他人之念而无障碍。第五宿命智证通(Purvanivasanusmrti-jnana),善知自己以及六道众生宿世事迹而无障碍。此五通为有漏之禅定,或依药力咒力亦可得之,故外道仙人亦能成就。言六通者,于前五通加一漏尽智证通(Asravaksaya-jnana)名曰六通。断尽一切烦恼而无障碍者,叫做漏尽智证通,为三乘之极致。前五有漏,通于天仙,后一无漏,限于三乘圣者。这六种神力都叫做智证通者,因为均是各依智慧而证得的通力的原故。又神通有三种的差别:第一报得神通,三界诸天皆有五种神通,乃至鬼神有些亦具小神通力,这些神通都是依果报而自然感得的。第二修得神通力,三乘圣者修三学而得六通,外道仙人修有漏禅定而成就五通。第三变化神通力,三乘圣者,为化导众生故,以神通力种种变现。

本经内放种种光明云,出种种音声等种种变现,即是属于第三种的变化神通力。

或问:为什么佛在未说法之前,先现种种神通变化呢?为欲摄化一切众生令于圣法生恭敬心,俾所修得正胜解,永离迷倒,是故在阐扬妙法之前,先现种种神通变化。故瑜伽论云:「具神通者,哀愍有情故;或为有情意乐清净,或为有情加行清净,增上力故,示现种种神通变化。欲令有情见已闻已,于佛圣教,或当获得意乐清净,或有修行无倒加行。」显扬圣教论亦云:「谓六神通,总摄说为神通行,皆为引摄所化有情界,令生恭敬,入圣教义故。」

梵语跋渠(Varga),译为品,义类相同,聚在一段,故名为品。又品有通别,忉利天宫神通为别目,与诸品各各不同故。品之一字是通题,诸品互用故。又分品分段,或是释尊圣意;或是结集者的安置,或译经法师加添,或是后人为欲易于明了起见,遂将经文分章分段,如金刚经本无品段,今所具之三十二分,是梁武帝的昭明太子所加添者。今观本经的分法,似乎是出自译师。本经共分十三品,本品居于初始,故曰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

自此以下,正式解释经文。依照一般讲经的法式,全部经文无论丰约均分三分:第一序分,序说一经的缘起。第二正宗分,阐释一经的宗要。第三流通分,法会已周,会众得益。欲使是法流传久远,利益未来,故要嘱咐在会大众发心获持是法,令当来尽未来际众生,均得沾闻是法,而超解脱烦恼之地。按照古人分析本经程序如次:初忉利天宫神通品,名叫序分。由第二分身集会品至第十校量布施功德品,叫做正宗分。由第十一地神护法品,至第十三嘱累人天品,叫做流通分。

序分,亦名经家序,为结集经藏的人,加叙本经的发起因缘,故又名发起序。又序分可分通别二种:所谓通,诸经互用故。所谓别,本经特具故。

现在先讲通序。依照古师所判,通序为六种成就:「如是」为信成就,「我闻」为闻成就,「一时」为时成就,「佛」为主成就,「在某某处」为处成就,「与大比丘等」为众成就。今依地论束「如是我闻」二种成就而为信成就,余四照古师所判,所以现今只分为五种成就。

以上就是知定法师地藏经讲义了,我们修行地藏经的时候可以看看法师们的讲解,这些讲解是能够让我们知道地藏经讲的什么内容,让我们能够更好的去修行经文,更好的去生活的。以上只是作者整理的一些讲解,如果有不正确的地方还望海涵。

首页123尾页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地藏经原文

  • 地藏经注音

  • 地藏经讲解

版权所有:地藏经常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