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常识网

九华山“诗”“禅”文化的传承

发布时间:2019-11-15 10:30:05作者:地藏经常识网

九华山是一座历史悠久、资源丰富的文化宝库。由于它是佛教名山,就其所蕴藏的佛教文化而言,当是一项有待于开发的巨大工程。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期间,池州市与九华山党政领导曾会同佛协部门举办过“金地藏国际学术研讨会”和“金乔觉生平论证会”,个人私见:这就是启动此项工程的开端与起步,而且,通过挖掘整理有关金地藏史料,也初步取得了显著成果。

“地藏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宽广的学术领域,它应是从属于佛教文化或禅文化范畴中的一个重要系列。对于这一重大课题,自愧才疏学浅、无能为力,自然写不出大块文章。而且在此以前,已有众位高僧大德、专家学者对此有所论述,并已公开发表。现在,我仅就个人晚年致力于学习诗词创作,企图立足于这一角度,粗略地阐述一下“诗”与“禅”的文化之缘;同时结合九华山开辟为国家级的风景游览区的实际情况,从而引申到“诗”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旅游事业发展、推动国际间文化交流的诸多作用。

中国文化(自然包括文学在内)是融入儒、释、道三家而成的。从历史情况来看,文人名士们多与佛门高僧有着密切交往,并常以诗文互赠唱和。他们写作诗文,大都或多或少含有禅理与禅趣在内,并以此作为诗的审美最高境界。就佛门而言,除了高僧题咏禅诗之外,还有大量诗僧,以作品闻名于世。佛门诗僧与文人名士一向有着不解之缘。佛门与诗家喜结文化之缘的事例,是屡见不鲜的,仅以唐代大诗人李白为例,据《李白与唐代文化》(葛景春著?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一书介绍:“李白集中有关佛教诗文就有五十多首。他所出入的佛寺,有名可考的就有二十多所。他所交往的僧人,说得上姓名的就有三十多人。”他在诗中“或与僧赠答,或咏寺院佛器,或为菩萨礼赞,或称引佛典,谈禅说理。”(章继先《李白佛教思想》载于《中国李白研究》)李淼编著的《禅诗三百首》(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一书前言,据称粗略统计历代禅诗约有三万多首。在他精选的三百首中,共有作者222人,其中禅师和诗僧即有128人,超过半数以上。他们的作品数量,也多达199首,占全书作品总数的三分之二。

立足“诗”与“禅”的角度来研究地藏文化,首先应该强调突出的课题,就是要从金地藏《送童子下山》说起,这首诗为《全唐诗》收录,光绪《九华山志》也曾入编。诗曰:

空门寂寞尔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

爱向竹篮骑竹马,惯于金地聚金沙。

瓶添涧底休拈月,钵洗池中罢弄花。

好去不须频下泪,老僧相伴有烟霞。

金地藏生平未曾留有其他文字传世,而这首诗却是绝无仅有的作品。诗句充分表露了佛门长者对幼稚僧童的一片祥和慈爱之心。他以启发、劝导、勉励的亲切口吻,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体贴。诗句深刻地表现了他婉言嘱咐,语重心长。在九华山,可以说此诗开创了佛门诗僧创作之先河,具有开拓性的范例。唐代大诗人王维,由于晚年潜心学佛,而且诗作中富含禅理和佛门情韵,因此,被后人誉为“诗佛”。比照这一情况,我们不妨尊称金地藏为九华山诗佛,应是恰如其分的。

\

追本溯源,金地藏当是九华山第一诗僧。此后,九华山诗僧也应是不乏其人。遗憾的是未有资料可供查考。继之而起的,则是在宋代景佑中期,九华山也出现了一定数量的诗僧。云外庵住持清宿,还曾主办了九华诗社,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历史事实。

文人学士自唐代大诗人李白题咏《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的定名诗篇后,游山观光的文人雅士,无不即兴赋诗。据光绪《九华山志》收录的“九华山诗”,在五百首左右。其中大多数是历代名流诗家。如杜牧、杜荀鹤、刘禹锡、费冠卿、张祜、王安石、苏轼、梅尧臣、隆都刺、汤显祖、殷文圭、王阳明、袁枚、陈蔚、魏源等。佛门诗僧则有希坦、冷然、韦应物、皎然、齐己、清宿等。其中陈岩、王阳明、僧希坦还分别编有“九华诗集”。

此外,还有一些寓居九华山的文人,他们志同道合,集会结社,吟诗作赋。早在唐代咸通年间,就有被称为“诗中十哲”的许棠、张齐等人,他们在九华山首创诗社。明代又有号称为“九华六逸”的吴钟、吴世阅等人,也办起了诗社。

\

延续至现代,早期由于交通不便、兼之处在战乱年代游览观光的文人名士几近绝迹。直到解放以后,政界首脑和文化名人,在游览观光之余,即兴赋诗者,也为数不少,据新编《九华山志》和张轼先生编著的《古今诗家咏九华》两书,分别收录有董必武、赵朴初、刘宁一、桂林栖、陈昊苏、林散之、赖少其、钱君陶等人题咏。高僧则有释太虚、释虚云、释圆通的诗作。

中国素有“诗国”之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中华诗词(即传统格律诗词)正处于全面复兴的态势,全国诗社团体、诗词报刊,如雨后春笋,迅猛发展。由老中青结合的作者队伍,已形成为“百万大军”。目前,国家提倡诗教,号召中华诗词进入校园,并普及到大中小学以至幼儿园。由上述“诗”与“禅”文化之缘,可以看出诗词文化与佛教文化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而九华山既是佛教圣地,又是属于国家风景游览区。目前,开展地藏文化研究,应借助于这一良好机缘,开展诗词创作活动,这不仅是继承九华山诗风传统,而且对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旅游事业发展,有利国际间文化交流,都有其一定的作用。

在国际交往中,诗歌确是联谊活动的纽带。清代末年,高丽国(韩国)曾派出使臣赵玉坡来我国访问,时任青阳县训导事周贽(光绪《九华山志》总纂)曾陪同上山朝圣和游览观光,他们之间即相互赠诗唱和。周在诗中称他是“九华地藏认乡亲”,赵玉坡先生答诗赞美九华“到处看山耳目新”。字里行间,流露出他态度谦逊,情谊深厚,真挚感人。

当代高僧释觉星偕同菲律宾信愿寺觉定法师登九华天台峰,也曾赋诗一首,作为友谊纪念。流行民间广为传诵的《唐诗三百首》,即收有钱起的《送僧归日本》之作。这都说明诗歌在国际交往中,是一种文明高雅的礼品,是以文会友的最佳方式。

在我曾“金地藏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以《继承九华诗史传统,重放佛山诗风光彩》为题,作了发言,当时虽未引起大的反响,但个人仍然保留这一观点。今天,我再次倡议呼吁:九华山有关部门,应着手建立诗社、创办诗刊、搜集整理全国报刊发表的“九华山诗”编成专集出版发行。建议九华山佛学院在古汉语教学中,增设诗词课,鼓励学僧学习写诗。九华山重点景区,建立诗刻碑林。中国致公党成员苏绍周老先生早年对此即有建议。

随着九华山走向世界的知名度提高,加浓文化气息与氛围,应是必不可少的。我们期盼九华山在建成为世界级的旅游胜地同时,也能成为一个诗意浓郁的文化走廊。(信息来源:摘自《甘露》)

编辑:明蓝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地藏经原文

  • 地藏经注音

  • 地藏经讲解

版权所有:地藏经常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