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或居士有没有修行,与我们的生死没有关系,谁是谁非自有因果,这样保持一颗平静心。把别人的过失放在自己的清净心里头,我们那个清净心变成别人的垃圾桶。不要看别人的过错,各人有各人的业,各有各的无明,看别人这错那错,都是自己找罪、自造业障。在事相上看,世间人的好坏我们心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理体上不要把一切过失放在心上,这是不见世间过。看到别人的过失,自己要有慈悲心、怜悯心、用智慧和善巧方便帮助众生改恶向善、转迷成悟。
修行有事相上的生灭及理体上的不生不灭。舍不是在事上舍,不是离开一切事情百事不管,在心上离开事相,心地里不执著,心里头清净,就没有牵挂,没有忧虑,没有障碍了。若事相确实能妨碍自己的心境,那么事要舍。事对于清净心没有妨碍了,就不必舍,舍了就错了。真正到了心地清净,也没有个舍与不舍的念头了。事相上有增加减少,对我们的本性来讲没有增加减少;事相上有来去远近,但我们的本性是没有来去远近的。因为相只是心的影像而已,没有实体可得。相是我们修行的增上缘,而体是修行的真实义。只有般若,才是彻底究竟的佛道。
放下,就是去除内心的分别心、是非心、得失心、执著心等一切不善的心。放下不是放弃,而是放下心中的执着妄想烦恼诸毒。放下,是不离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完成心地
的解脱。行善修行不可以执着,也不可以放弃,不取也不舍。我们学佛是学个潇洒自在,不追逐外境,不迷于色相,不恋于外尘,无所祈求,无所取着,在这个社会上一切随缘,尽己之能,为群众服务,毫无爱嗔取舍之心,一切境都不沾着。只要一面行去,一面不放在心里,即两边不着。两边不着,于中道行。可见无所住,并非不行,要在实行中间,不着有、不着空方合。修菩萨道者,六尘固不可住,然若断灭,即不能渡众生,众生正住六尘境界,固应从此处度之。故菩萨观照一切行无常,但仍然不断修善业;观照世间一切众生痛苦,却并不厌恶生死世间,因为要度化众生;观照法本无我,却仍然悉心教诲众生,没有厌倦;观照涅槃寂灭,却不肯停留在寂灭中;观照离欲贪,离烦恼,离诸法性空,却不远离修身心两方面的善行;观照诸法不去不来,故无所归,但因佛果未成,仍一心归趣善法;观照一切法不生不灭,但却在世间生灭中承担弘法利生的责任。菩萨修六道万行,一一离相,无相的功德,住于无相的菩提,应当无所执着于世间的缘起,生灭的假象而生大智慧的清净心,叫做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但一切处皆无住,则无非般若。
当一个女人在我们面前走过,长的清秀漂亮,婀娜多姿,千妖百媚,令人心生欢喜,这个时候我们的佛性能够当下安然无恙,没有爱染心,没有意想纷飞,心如如不动,这就是觉性不断的功夫。如果我们有“能缘之心”和“所缘之境”,就有了攀缘,由攀缘心而起贪着心,贪着于外界的美丑善恶,随着世界的无常变化,内心也会有患得患失感。宇宙万物皆随因缘而生灭,聚散随缘。一切众生却贪着此外境,执为实有,不求出离,不乐解脱。了达三界如梦,攀缘都不可得,所以对一切都不再起执着,即断攀缘。无攀缘不是认为宇宙外界一切都没有,而是看到了一切后再无执着,断尽烦恼,内心不迷恋外境。即观一切法,皆从因缘和合而生,自性本空。即知一切法空,故观一切相,实不可执着。即知一切法无相,则于三界无所愿求。
凡一切修行人,心中应该远离一切事物的表面相状。不应该在事物的形色相状上生出执心,不应在事物的音声、气味、味道、触觉等外在特征上生出执心,也不应该在一切可作为意识对象的所谓“法”上生出执心;一切修行人所应生起的是于一切法的相状无所执着、无所滞留的平等心。如果其心有所滞住,那它就是不合法、不如理的执著心了。世间的人,向来都不认识自己,更不知道自己不生不灭的常住的真心,本来是清净光明的。平常都被这种意识思维的心理状态-----妄想所支配,认为这种妄想作用,就是自己的真心。所以发生种种错误,在生死海中轮转不休。
在日常生活中,当逆境来的时候就随它来,逆境离去了就随它去,顺境来了就随它来,顺境离去了就随它去,心地不随顺逆之境所牵引,不动自性道场,当下承担,是名解脱。倘若顺逆之境来的时候,心地随它来,又随它去,心地被外境所动,不名解脱。众生所以当众生,根本病祸在于心地对境把持不住,心地动摇,心不由己,因此随顺逆之境界所牵制,污染心地,认外境为主人,忘记了自己是主人,背离清净本性,而与外在的境界打成一片,本性任凭五欲六尘摆布不得自在,无法安宁,随此业力漂流,永无止息,成为六道流浪汉,三界的苦命儿,祸哉!苦哉!
我们自己都有个佛性,终日瞬目施为动作,而自己完全不知道。本性在任何处所,面临五欲六尘而心不受,本性不染境生心,对境界明明了了,而不生一切心,自性自如,了了见性,了了见本性,永寂如空、毕竟清净、定慧等持,不住一切处,不染一切处,解脱无碍,此本心即是佛心、解脱心、菩提心、证无生法忍。见一切五欲六尘时,心不起污染念,不起爱憎心,见境不生心,即名见无所见,与佛眼无异。境界的显现是各种各样的,五花八门的,对于不同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对于圣人而言,看穿了显现的境界的虚幻性,不可得性,便不会被各种境界所困扰、所束缚,对境无心,于善恶境界中得解脱,在苦乐中得自在。
“不取”就是在本体上知道善也好、恶也好,都是本性皆空,随缘而起的,故不执。“不舍”是中道,那些恶的,我们要随缘点化;那些善的,随缘赞叹,这就是“不舍”,不离不弃的意思。对于那些杀人放火的事情,是不是因为善跟恶无所着而放弃不去管它?不是的,这不是本性的做法。他是坏人也可以把他抓起来用法律对治他,这是为了救他才惩治他,这是慈悲。虽然善跟恶分别的很清楚,但是没有分别的执着性,叫做虽分别而无分别性,是名本性。无修无证里面修证的事情还是要照做,这就是空有两边都不住,如果事相上的修持都没有了,就落入了空,如果执着在事相上不见本性,就是落在有。世人外迷着相,内迷着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当下内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要说无所作为,那是从法性上说,可是在具体的有的层面上,就不能百事不做。有了事情能够把事情办的圆满,这是提得起;事情过后,心中清净无事,一念不生,就是放得下。心里丝毫不住着,做过之后,心里更没有丝毫做过的痕迹,动静一如的相继才是净念相继。真空妙有,妙有就是大用现前。提得起就是妙有;放得下就是真空。真空就是体性寂然,妙有就是大用现前,用不离体,体用一如,所以叫做真空妙有。空有圆融无碍,是真自在,真解脱。悲智双运,真俗圆融,方便、实相二智有机结合,才能彻底解脱而无缠缚。
见一切法心不执着沾染,是为“无念”。遍及到所有地方,但又不执著所有地方,于六尘中无杂无染,来去自由,通达无碍,是为“无念”。在一切的境相中,自性本心恒不染着,称为“无念”;而又于自心所流露的每一念上,恒能远离一切境相,不于境上起妄想心。反过来说,若只是什么事情都不想,所有的念头都完全断尽,这种修法是错误的。假如万物都不思想,让心念断绝,这就是法缚,也就是片面极端的错误。无念者,念起不住、不停留,对一切境界心不染着,是为无念。绝不是没有念头,压制念头不起,是不能起妙用的。所以无念不是没有了思维,与死人相似,而是念起不随,念念不停留。尽管做一切事,心中不留丝毫痕迹,无一点执着。这个无念不是指麻木的无知蒙昧状态,恰是了了分明,却不升起妄念执取。无念才是正念,善念恶念都不是正念,一定要保持清净心。念起无住即无念,而不是一念不生方为无念也。所以无念是活的,是应缘而无所住染;不是压念不起,死在那里不动。我们只要念起无住,不攀缘,不停留,随用随息,即是无念。能应缘而无所住,则恒沙妙用的灵活真心自然无所遮蔽地时时现前了。
无念就是虽知见一切万法,而心中却恒不染着。应用时即遍一切处,但也不染着一切。只要于内自净本心,使六识通过六根,在六尘之中既不受六尘的污染,也不生起杂念,来去自如,了无滞碍,这就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又称“无念行”。如果什么东西都不去想,甚至把一切的念头都断绝掉,这就是法执,就称之为边见。无念是无妄念,不是无正念。正念没有了就堕到无明了。所以要无妄念,妄念就是分别执着。
不要去执着不要去取舍,自自然然就可以破除烦恼。如果动一个念头,我要控制这个念头这个妄念,只要动一个念头我要把这个念头安住在本性,单单这个念头就错。因为系念也是妄念,违背了真如。要除掉妄想的那个也是妄想,但于妄想处着手,放下执着分别。其实修行很简单,在这个五欲六尘里面,心里放下就是,放久了,清净的本性自然显现,本性就在五欲六尘里体现,不要求真。不求真如已真如。真心就在烦恼放下的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