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心斋主人: 楞严经中说“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心性”为什么要到处“还”呢?就说因缘和合不就行了吗?古兄说:“还——为了体验缘起性空,而且是从明显的粗分缘深入到微妙的微细分缘”,“还”是有破的成分在,您说的不错。但是“还”完后,找到那个“还”不掉的东东,这个是否是中观宗不太爱做的事情啊? 二麻子: 这里有根稻草,能不能救命就不知道了……从“不汝还者”,明兄就想到不还者是个什么东东,这似乎添了点东西呢。不汝还者,非是个东东吗?这话里,麻子强调的不是“东东”一词,而是“是”字。 明心斋主人: 是不是和这段有关啊?“我真文殊,无是文殊。何以故?若有是者,则二文殊,然我今日,非无文殊,于中实无,是非二相。” 二麻子: 有点关系。就“是”字用法来说,非常像。但是这里的那个不还者,根本不需要“是”任何东东。它根本就不能是个什么东西。凡是“是”的,都在因缘法里,也都能被“还”掉。还不掉就非因缘,也就根本不能“是”。 绕到这里,嘻嘻,明兄应该把“是”或“存在”或者“有”这个概念的建立条件仔细推敲一番了。嘻嘻。
编辑:小勇
版权所有:地藏经常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