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夏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2010年6月12日,江苏南京城外栖霞山的栖霞寺,六色佛教旗高高飘扬,108位出家法师整装肃立,等待最神圣时刻的到来。上午9时,一辆彩车驶到寺前的广场上,3位僧人相继下车。走在中间的是南京栖霞寺方丈隆相法师,他手里捧着一个锦盒,盒内装的是两年前在南京市秦淮河畔大报恩寺地宫内出土的金棺银椁,里面装的是一枚释迦牟尼佛顶骨舍利。在地宫内埋藏千年之后,这枚舍利重现人间。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法师表示,佛顶骨舍利是佛教的无上宝物,其盛世重光对于佛教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佛祖舍利的由来
“舍利”是印度梵文的音译,意思是遗骨。它可以是人体火化之后得到的结晶物,也可以是固化的骨头。舍利有多种,通常可以分为肉舍利(红色)、发舍利(黑色)与骨舍利(白色)。
舍利现象十分罕见。佛家认为,舍利是修行的结果,非常人可得,只有虔诚奉佛,悟道得法的人才会自然结晶舍利。《金光明经》卷四说:“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据说,得道高僧和信徒,身后也能留下舍利。
舍利被佛教信众视为圣物,争相供奉。此番迎取至栖霞寺的舍利尤其珍贵,因为它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2500年前涅槃(指佛或僧人死亡)时留下的。
释迦牟尼本姓乔达摩,名悉达多。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意思是“释迦族的贤人”。悉达多约在公元前566年出生于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城(今印度、尼泊尔边境地区),他的父亲是迦毗罗卫国的国王,称“净饭王”。
净饭王希望悉达多长大后子承父业,因此对他进行了严格的教育,让他学习当时王族应具备的一切学问和技艺。悉达多天资聪慧,12岁时就已成为印度的大学问家。他还练习武术,很快成为一个精通骑马、射箭、击剑,且谙熟兵法的能手。
悉达多出生时,就有仙人预言:太子若不出家,会成为统一天下的君主;但他必定要出家修道,拯救世人脱离苦海。
净饭王担心孩子会出家,便用尽心思,让悉达多享尽人间荣华富贵,为他修建了豪华的宫殿,娶了美丽的妻子,目的就是引诱他放弃出家的念头。
但是,悉达多始终对优裕的生活感到厌倦,他总是在思考人生。古印度有一个传统的节日——王耕节。节日当天,国王都要亲自耕种土地。悉达多长大后的某个王耕节上,父亲带着他走进了田野。他看到很多农夫赤身裸背在烈日下吃力地劳作;耕牛被鞭打得皮破血流;犁铧翻出来的蚯蚓被鸟雀竞相啄食;鸟雀又被蛇鹰吞食……一幅幅弱肉强食的情景,让悉达多感到很痛苦。他无心游玩,就走到一棵树下静坐沉思。
作为一国王子,悉达多还目睹了各国之间为相互吞并而发生的战争。这使他逐渐意识到,人的生命是无常的,生活中经常伴随各种病痛、忧愁和苦恼;即使是一国之君,也有可能沦为人间囚徒;整个世界处在一种变幻莫测、动荡的环境中。
29岁那年,悉达多决意去寻找人生解脱之道,于是告别父母与妻子,出家修行。
出家后,悉达多试图通过严格的苦行(指宗教徒在修行中用一般人难以忍受的痛苦来磨练自己)发现真理,寻求解脱。他减少了自己的饮食,由最初的每日食一粒芝麻和一粒麦子,渐至七日食一麻一麦。他穿鹿皮、树皮,睡在鹿粪、牛粪上,有时卧于荆棘上。6年后,他身体消瘦,形同枯木,却依然找不到大彻大悟的法门。
悉达多渐渐认识到,靠苦行并不能获得解脱。于是,他放弃了苦行生活,来到伽耶城(今印度比哈尔省伽耶城南郊),在一株高大、繁茂的菩提树下坐了下来,并发下誓愿:“我不成正觉(指真正之觉悟),誓不起此座。”
在菩提树下坐了48天后,悉达多终于战胜烦恼魔障,获得觉悟,成了佛陀(简称“佛”,指修行圆满的人),佛教就此创立。这一年,他35岁。得道成佛的他,从此被尊称为释迦牟尼,后世还称其为佛祖。此后,释迦牟尼一心转向传教活动,历时45年,直到圆寂。在他的努力下,佛教迅速传播开来。
在释迦牟尼80岁那年的一天,他来到迦毗罗卫城外的林间。他命弟子在林中设席铺床,然后头枕右手,叠足安卧。夜里,他对弟子说完最后的嘱托,便默然无声,安详涅槃。7日之后,弟子们为他举行了葬礼。薪尽火灭后,人们在骨灰中发现了许多晶亮透明、五光十色的圆形硬物。这些就是舍利,其中包括:一块头顶骨、两块肩胛骨、四颗牙齿、一节中指指骨和8.4万颗珠状物。
释迦牟尼涅槃后,为了得到他留下的舍利,8个国家的国王陈兵迦毗罗卫城城下,要以武力夺取。在此紧急时刻,一位贵族出面调解,建议均分舍利,以避免战火。这一建议被国王们接受。随后,他们将舍利平均分成8份,8国各请回一份,建塔供奉。
阿育王分发舍利
大约200年后,印度出了一位功勋卓著的国王——阿育王(公元前304年—公元前232年)。他是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世王,本来不相信佛教。在统一国家的过程中,心狠手辣的阿育王率军到处发动战争,曾一次坑杀10万人。不过,征服南印度的羯陵伽国时,他在目睹了尸横遍野、难民无数的情景后,幡然悔悟,决定放下兵器,停止武力扩张。
醒悟过来的阿育王认识到,“依法所得之胜利乃是最上之胜利”,于是他开始致力于宣传佛教,并大兴佛事。他推崇佛教的不杀生思想,并将非暴力的主张以国王诏书的名义刻在石碑上,让后人永远爱好和平。
为了表达对佛教的热爱,以及对释迦牟尼的尊敬,阿育王将过去8个国王所藏的舍利收归王朝,重新分配成8.4万份,盛于8.4万个小箱子中,分发到全世界,并在世界各地建造8.4万座佛塔进行供奉。因为佛塔是阿育王提倡建造的,所以也被叫做“阿育王塔”。阿育王对佛教的推广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后世佛教徒因此把他奉为最大的护法。
据西晋时期的译著《阿育王传》记载,“佛寂百年后有阿育王出世,取前舍利……造八万四千塔……震旦国者,一十九所”。震旦国即指中国,据此可知,当时中国有19座阿育王塔。唐代佛教领袖释道世的著述《法苑珠林》,详细列出这些为供奉释迦牟尼真身舍利而相继建造的19座宝塔的塔名、建塔时代和地点。然而,这些宝塔因年代久远,如今大多已难觅踪迹;那些流传到中国的舍利,也大多被湮没在千年岁月中。目前保存在中国的最著名的佛舍利有3颗,分别是陕西扶风法门寺的佛指骨舍利、北京灵光寺的佛牙舍利和江苏南京大报恩寺的佛顶骨舍利。
唐朝皇帝八迎佛指骨舍利
一般认为,陕西法门寺的佛指骨舍利,是阿育王时代从印度送到中国建塔供奉并一直保存至今的。
法门寺在唐代成了皇家寺院,藏于佛塔地宫内的佛指骨舍利,一直是朝廷的重要崇拜物,每30年一开,展示3日。唐代先后有8位皇帝参与这项活动。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唐太宗曾“敕令开示佛舍利”,这是大唐皇帝第一次将法门寺所藏的佛舍利“示人”。据说,佛舍利开示后出现了灵异现象。《法苑珠林》中记载说,“有一盲人,积年目瞑……忽然明净”。
其后,唐高宗李治曾以皇帝身份开启地宫,迎请佛指骨舍利到长安、洛阳供奉达两年之久。后来,他的皇后武则天将自己的“一腰绣裙”送进法门寺佛塔地宫,陪伴舍利。
公元690年,武则天君临天下,改国号为周,自称“圣神皇帝”。武则天曾被送进寺庙做尼姑,因此,在她看来,她能够东山再起,离不开佛的庇护。公元704年,82岁的武则天在去世的前一年,曾迎奉法门寺佛指骨舍利。
在此后的100多年间,唐中宗李显、唐肃宗李亨、唐德宗李适、唐宪宗李纯、唐懿宗李漼又5次迎奉佛指骨舍利。不过,皇帝崇拜舍利的活动,也曾受到儒家人士的强烈反对。唐宪宗李纯迎奉佛指舍利时,刑部侍郎韩愈写了一份《论佛骨表》,陈述其弊。韩愈认为,释迦牟尼是“夷狄之人”,与中国人言语不同,习惯也不一样,更不能理解中国的君臣之义和父子之情;皇帝虔诚迎奉的不过是一节枯朽之骨,怎能直接进入皇宫?唐宪宗闻言大怒,要将韩愈处死,后在众大臣的劝说下,才免了韩愈的死罪,将其贬为潮州刺史。幸免一死的韩愈接到诏命,不敢久留,当天便收拾行装,带着家眷和仆人匆匆地离开长安(今西安)。走到蓝关(今陕西省蓝田县)时,他面对茫茫群山,吟了一首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这就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公元874年,唐僖宗李儇将父亲唐懿宗李漼生前迎奉的佛指骨舍利,送回法门寺地宫。佛指骨舍利由此开始,密藏于地下1113年。
1987年4月3日,在法门寺佛塔施工现场,考古人员无意间发现了一块白玉石板。当他们推开白玉石板旁的碎石板时,一个洞口出现在眼前。考古人员由此进入地宫,找到了4枚佛指骨舍利,其中1枚为骨质舍利,其他3枚为玉质。后经专家认定,骨质舍利为释迦牟尼真身舍利,其余3枚皆为影骨,即仿制舍利。由于历史上出现过多次“灭佛”运动,影骨是为了保护真身舍利而特制的。
法门寺的真身舍利,是释迦牟尼的一节中指骨。它被藏于白玉棺内,为乳黄色。刚刚出土时,玉棺内有液体,舍利因在液体中浸泡千年而骨质松软,表面还有白色小霉点。后来,考古学家将这枚舍利放在一种特制的化学液体中,泡了一年零三个月,这才“抽干”其中的水分。
佛牙舍利曾遭炮火
在北京西郊翠微山、卢师山和平坡山之间,有8座古刹掩映在苍松翠柏中,这里被称为“八大处”。佛牙舍利就珍藏在位于二处的灵光寺佛塔内。
释迦牟尼涅槃后遗留的4颗牙齿,如今世上只找得到两颗,一颗在斯里兰卡,史称“锡兰佛牙”;另一颗就在灵光寺内,史称“北京佛牙”或“法献佛牙”。这颗佛牙传入中国后,历经十余朝,辗转了大半个中国,其间或隐或现,度尽劫波。
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时期,建康(今南京)有一个名叫法献的僧人,受东晋高僧法显等人西游天竺(今印度)礼佛求法的影响,从小就立志要舍身西行观圣迹。公元475年,他从建康出发,一路上风餐露宿,忍饥挨冻,越过荒原,横穿沙漠,好不容易走到了于阗(今新疆于田县)。由于道路受阻,他不得不停止西行。在返回途中,法献意外地得到了一颗佛牙。他手捧佛牙,如获至宝,心想这次西行虽未能到达天竺,但能得释迦牟尼的佛牙,也算不虚此行了。他将佛牙带回建康,秘密收藏达15年之久,直到临死前才献给一座寺庙。
隋朝建立后,这颗佛牙舍利被送到长安供奉。隋唐之后,五代时期,中原战乱不断,佛牙舍利被辗转送到了燕京(今北京),存放在灵光寺的招仙塔内。
此后,佛牙舍利在招仙塔里安然度过了800多年的时光。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用炮火将这座古塔轰毁,只剩塔基。后来,僧侣们在清理瓦砾和残垣时,从塔基下挖出了一个石盒,盒中有一个木匣,匣内赫然放着一枚佛牙舍利。原来,这枚舍利在建塔时,就被深藏在塔基之下,因而得以安然无恙。此后,佛牙舍利一直被供奉在灵光寺的佛塔内。
新中国成立后,这颗佛牙曾被迎请到中国佛教协会所在地广济寺,供奉在舍利阁七宝塔中,供国内外的佛教徒瞻仰、朝拜。1964年6月,佛牙舍利被迎请入灵光寺新建的佛塔中。
世界唯一佛顶骨舍利在中国
南京大报恩寺佛顶骨舍利的历史,要从三国时期的孙权开始说起。公元247年,西域僧人康僧会来到南京,向东吴皇帝孙权献上了一颗佛舍利。他向孙权解释说,舍利不仅是圣物,还有特殊的功能,在佛教中被称为“坚固子”,任何东西都不能损坏它。孙权不信佛,更不相信舍利的功用,于是找来一块铁砧,将舍利放在上面,用重锤猛砸。结果,舍利毫无破损,而那块铁砧却被舍利砸出了一个深坑。孙权将舍利倒在铜盆里,铜盆居然被它打破。孙权大为叹服,于是礼遇康僧会,为他修建了长干寺和供奉舍利的佛塔。从此,江南开始有了寺院。
寺院倒了再建、建了再倒,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规律。到了隋唐时期,长干寺已经变为一片废墟,只剩下三层残塔。北宋建立后,崇拜佛舍利的活动再次兴起。当时的高僧可政和尚,发誓要在长干寺的废墟上重新建寺。他向朝廷打报告,得到批准,得以修建“天禧寺”。但天禧寺也不能逃脱宿命,后来也坍塌了。明代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明成祖朱棣为了报答父母恩,在天禧寺遗址上重修寺庙,赐名大报恩寺。这座寺庙内的九层琉璃宝塔,高78米,曾经是南京城内的地标性建筑。可惜的是,清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大报恩寺和琉璃塔毁于太平天国的军事攻击,再次变成废墟。
2008年,考古人员在大报恩寺遗址上进行考古发掘时,发现了一枚佛顶骨舍利。关于这枚舍利的来历,现在学者们还无定论。有人认为,这枚舍利可能就是当年孙权砸的那个——虽然供奉它的寺庙屡遭劫难,但它得以保存下来。也有专家认为,这枚佛顶骨舍利另有来历。随它一起出土的,还有一块石碑——“金陵长干寺真身塔藏舍利石函记”,碑文中介绍了北宋高僧可政重建天禧寺和供奉佛舍利的始末。但由于资料不完整,学者们无法判断佛顶骨舍利的真正来历,只能根据碑文上的相关线索做出一些猜测。学者们发现,碑文中提到了一个名字——“施护”。此人很可能就是北宋时期来华的一位印度僧人。他来到中国后,曾奉朝廷之命翻译佛经。据史料记载,施护在华期间,恰巧有一位四川和尚从天竺取经回国,带回了西天竺王子送给宋朝皇帝的礼物,其中就包括一枚佛顶骨舍利。当时,施护翻译了西天竺王子写给宋朝皇帝的国书,其中就提到过佛顶骨。学者们据此认为,大报恩寺的佛顶骨舍利,可能就是那份国书中提到的佛舍利。
6月12日,在南京栖霞寺,来自台湾的星云大师,代表佛教界人士发言:“这块佛顶骨,可能是世界上唯一一块佛顶骨,很珍贵。”曾经主持法门寺考古发掘的文物考古专家韩伟也说:“从顶骨舍利的寓意来说,也是级别最高的,那是最智慧头脑的象征。现在已知的佛顶骨,全世界只有一块,它不在古印度,而在中国,是很了不起的事。”
如今,佛顶骨舍利被供奉在南京栖霞寺毗庐殿内,供信众瞻拜,时间将持续到7月12日。人们看到它时,无不凝神肃穆——通过它,人们能感受到历史的沧桑,能体会到佛教历史的神奇,能捕捉到中外文化的一些内涵……
版权所有:地藏经常识网